。Blog

<<  2020‧08‧20 |【International】学英语的那点事儿
Thingies about Learning English

前几天偶然在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托福高分的人在国外生活的文章,想着我认识好几个“英语狂好”的人,他们对学英语、说英语有什么看法呢?遂采访了我的三位同学,写成此文,希望和正在学英语的小朋友们分享一些经验,和其他同在国外的留学生们交流一下心路历程,以及,说白了,朋友们之间看看大家都是怎么想的。第四位受访人是我自己,根据角色的不同,有时候称“作者”,有时候用昵称,跳戏勿怪!很荣幸加入“英语好”豪华套餐,忝列其中,不胜惶恐。


请大家先介绍一下自己?

A: 我是个工科在读博士,现居加拿大,非常游手好闲。毕业后想成为家庭主妇终生游手好闲。对学习外语很感兴趣,算是一个polyglot。(好的,那我们就叫你“游手好闲的POLYGLOT”~)

B: 我……小的时候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来去英国读高中和大学,现在在欧洲工作。特点么,没什么特点,注孤生吧可能。(好的,那我们就叫你“注孤生的双语选手”~)

C: 我在美国读了一个非STEM硕士,最近跳槽到某国际知名互联网大厂当程序员,平时在家打打乒乓球,弹弹钢琴,打打麻将。 (好的,那我们就叫你“运动文艺风的程序员”~)

D: 我在国内读完硕士才出的国,正在学言语治疗专业,帮助言语有障碍的人提高交流能力,但我本身的英语能力有点捉急。(好的,那我们就叫你“言语捉急的言语治疗师”~)

ABCD: 好……


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的英语水平考试成绩吧,给读者一个量化的概念。

游手好闲的POLYGLOT: 去年考的雅思8分,阅读8.5,听力8.5,口语7.5,写作7。托福是出国之前考的,108分。

注孤生的双语选手: 让我说这个?!好吧我是十多年前考的雅思8.5分你要问具体的我也不记得了。

运动文艺风的程序员: 2014年为申请考的托福,114,阅读29,听力30,口语26,写作29。

言语捉急的言语治疗师: 2016年申请考的托福,116,阅读30,听力29,口语27,写作30。


早期学英语的经历?

游手好闲的POLYGLOT: 二年级开始上英语课外班,学3L,然后学了三册新概念。当时背了所有的课文,而且还会跟着磁带练习,这样一些词汇和句式就会成为自动化的反应,可以帮助口语表达。我从小就挺喜欢学英语的,觉得很有乐趣。我小时候喜欢《哈利·波特》,当时国内会先上英文原版书,我着急看,就买来原版硬着头皮看。慢慢发现英语好的话再看那些英文的剧和书就能感知到更多原汁原味的信息。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我还学习了法语和日语。

言语捉急的言语治疗师: 我也是二年级 !不过新概念就学到第二册开头。我课外班的同学大多数是中学生,老师又很有学术范儿,会教我们拼读规则、词根词源、历史典故之类的。于是我特别喜欢学英语,会把英语作为一个对象去研究,跟汉语对比,可能我对语言学的兴趣从那时候就开始了。方法就是跟着老师,听说读写都练了,口语很Chinglish,但是也敢说。再就是语言学思维和汉语语感加成吧。

运动文艺风的程序员: 我学英语更早一点,学前班就开始了,爸妈有一天突然跟我说英语很重要,就给我在少儿中心报了班(治疗师: 是你演的《隐秘的角落》吗……)开始有点抵触,不过后来觉得有小朋友一起玩儿,老师教的也好,就有兴趣了。我觉得从小背单词很有用,因为单词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多次接触的,而且小时候背的单词可能印象更深。我们也学了“自然拼读法”,感觉非常实用。一、二年级开始上外教课,也是学3L。和外教交流提高了口语能力,也培养了语感,就是那种不需要分析、凭着大量地道的语言经验直接反应的能力。也因为这样,我一度对死抠语法挺反感的。(治疗师: 你这话是说我呢?)

注孤生的双语选手: 我的经验好像没什么参考价值……爸爸妈妈给小学生上英语班,从小就把我放在班里了。班上的学生都比我大好几岁,但是因为爱学习嘛,当然还是认真学,学得也不错。后来去美国读初中,上英语的“语文课”,用英语读小说、写东西,平时上课、跟朋友玩儿也都是英语。(作者:确实没什么参考价值,闭麦吧。)


你从小到大对英语的态度有何变化?

程序员: 小的时候觉得英语挺好玩,在外教课上习惯了和外国人用英语说话,觉得就是一个沟通工具。到了中学才意识到这是一个要考试的学科,不过小学和初中学的英语应付高中考试足够了。大学准备出国,觉得英语考试成绩非常重要,背了很多单词。现在看来当时的单词量确实快速提高了,但是很多词背了之后根本没用。回头想想当时可能夸大了英语考试的重要性吧。

治疗师: 我好像正好相反,从小就觉得英语是个上课要学的东西,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研究对象,小时候填兴趣爱好我甚至还会填“英语”。中学和大学也和外国人接触,但是也没多想,就觉得自己英语学得好,当然可以跟人说英语。直到研究生开始准备出国才真正意识到这是一个日常要用的语言。

POLYGLOT: 哈哈,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要是看了个剧或者看了个英文书是在“学英语”,后来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强的目的性,就是生活中的语言。以前跟外国人“口语对话”的时候还会觉得紧张,觉得他们是“说英语的外国人”,现在在国外呆久了,其实就是人和人说话嘛。


刚出国的时候在语言和交流上遇到过什么困难?

双语选手: 这我就有话说了。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上课记笔记需要对应成中文。好不容易习惯了,回国之后又要用中文上课,只好用英文记笔记……于是乎汉语也没学好,英语可能好一点儿但也不是很好。(作者:刚到美国的时候交流困难吗?)交流那肯定是有困难的,我小时候的性格也有点奇怪,你能想象一个性格奇怪又不会说话的小孩儿交流能好到哪里去。(作者:也有文化冲突吗?)那个学校里有小孩上课坐在后面抽烟,文化差异可想而知(POLYGLOT: 并没有觉得奇怪哈哈!)

程序员: 我上课倒是问题不大,可能因为已经是研究生阶段了,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专业的东西很容易理解。我比较困难的是生活对话。比如去快餐店点餐的时候,本来想好了要点啥,服务员突然问我要不要套餐,我就一脸问号。还有多人聊天总觉得跟不上节奏,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解决。

POLYGLOT: 对对!刚出国的时候去Subway点菜,问我蔬菜要哪些、cheese要哪种,我都叫不上名字来,就是能说“All of the vegetables… this cheese…”。后来因为总要买菜、做菜,认识了更多食材之后就可以按照自己心意选择不要olive和jalapeno了。还有聊天节奏这个也有同感。有时候英语文化圈的朋友们说了个早年的电影或网络meme,大家都笑,我也听不懂,只能跟着尬笑。

治疗师: 对对,我觉得英语文化里的人似乎更注重聊天的节奏和氛围,尤其是人多的时候,大家是为了聊天而聊天,我有时候下来之后偷偷问身边的人刚才那个人说什么了,他们说他们也没听懂……

程序员: 是的,我后来也想开了,就有点像你去参加朋友的朋友开的Party,听不懂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也不了解,对于他们说的话题我也不感兴趣。那种为了热闹而热闹的聊天不是我所熟悉的交流方式。

双语选手: 我现在在学当地的语言,他们说话特别快,词汇我也只能听懂25%左右吧。只好根据有限的能听懂的词汇和语境判断一下什么时候该点头什么时候该笑,也能聊一会儿。

POLYGLOT: 我还有一个障碍就是打电话。尤其是打给客服,对方有口音的话就更难了。(程序员: 是的是的,我一开始听不懂印度同事的口音,听了几个月之后才习惯。)


哪些场景、人、行为会让你觉得用交流起来更容易一些?

程序员: 一对一会容易很多,尤其是如果对内容有所准备的话。(治疗师: +1。)

POLYGLOT: 我的话希望对方说话节奏慢一点,然后我需要有一些visual cues,所以打电话就有点心理恐惧。还有,如果一群人里有其他非英语母语者在场的话会容易一点,因为大家聊天的时候就不会assume你知道一些文化背景,遇到特别cultural的内容他们也会解释。我们实验室就是有一半是外国人,所以开会什么的挺容易的。

治疗师: 羡慕啊,我班里就我一个外国人,我觉得要是有更多留学生的话我会轻松一点。我还发现我和华裔的人说英语会更容易,好像我们的某些发音和语调习惯有点像,也比较容易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交流习惯。还有如果对方是比较熟悉的人,比如导师和朋友,我们知道彼此说话的习惯,也会比此给反馈,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程序员: 是的,我特别希望说话的时候对方能给一些积极的反馈,表示他们感兴趣、听懂了,并且给一些建议。

治疗师: 对,active listening。我觉得交流是相互的,如果communication partner足够supportive的话,就会觉得交流更容易。如果交流出了问题,也不全是外国人的锅。

POLYGLOT: 是的,很多中国人觉得如果沟通有问题一定是自己的错,我觉得不要blame on yourself。也可能对方就是没听懂,或者对方说话就是不清楚,不一定是因为你英语不好。

治疗师: 也有一点文化因素吧,咱们习惯吾日三省吾身,总觉得自己有不足,给别人添麻烦了。美加的很多小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大胆发声,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是否认同都首先要表达出来,他们被保护的很好,也很有安全感,甚至有点迷之自信?于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听到一个很自信的人说了一段听不懂的话,很容易就觉得他们说的都对,是自己有问题。


出了国之后对英语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吗?

POLYGLOT: 我出国之后意识到functional English的标准其实挺低的,就算你英语不是特别好,平时交流也够用了。还有就是不懂就问,周围的人都挺乐于给你解释的,下次遇见同样的情况就会了。而且我越来越不在乎口音了,以前还觉得自己想说“标准的”美音,为此还报过新东方的班。现在觉得这都无所谓。就像以前在东北觉得要说标准普通话,后来去了上海,觉得东北口音还挺好。

治疗师: 完全同意,我甚至觉得中式表达也是我的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因为我就是个中国人啊。我发现有些English-speaker对语法、用词和口音会比较flexible,你说什么他们都能领会精神;但有的人完全没接触过其他语言的人,你有一句话主谓不一致他们就听不懂。其实语言的演变和很多修辞、流行语都是从“错误”开始的,如果大家说话都是一个风格多无聊啊。我特别喜欢说long time no see,有的时候还会说long time no go shopping……

POLYGLOT: 对对,我还很乐于给外国人介绍中文里的生动成语, 比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什么的。

程序员: 嗯,我也有类似的经历。我觉得作为汉语母语者不太习惯说Have a good one。所以我选择说Talk to you later,对应汉语的“下次再聊”,这样我就在英语里面找到了一句我觉得最适合自己的结束语。

双语选手: 关于口音的问题,我刚到英国的时候从美音换成了英音。我本身是觉得口音并不重要,不过我知道在英国,很多人觉得口音是社会阶层的一个标识,把口音变得更地道也没有坏处,所以why not?(作者:大家会因为你的美式口音judge你吗?)那倒不会,至少我所在的学校大家都挺友好的,他们大概觉得挺好玩儿的,“为什么你长得这样,口音是这样”。(作者:你从美音变成英音是主动做出了什么努力吗?)没有特地去练自己的口音吧,因为周围的人都是这个口音,我也愿意改变,就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现在在欧洲,大家的口音更杂了,我就也变成了一个比较混杂的口音。可能就是跟什么人聊天就会跟着改变口音吧。

治疗师: Communication adaptation。

双语选手: 对,你现在说“about”也是“aboot”。

治疗师: 哇真的吗,我都没注意……你要说我有点加拿大口音,我也挺高兴的。


评价一下你现在的英语水平?有哪些进步?

POLYGLOT: 口语肯定是提高了。词汇的话,GRE时期是巅峰吧,那时候认识很多很多词。但是现在是更基于实用,比如专业上的词。英语水平的话,可以社交,可以享受生活,可以无字幕地看电影、看剧。就是打电话还是得紧张一下哈哈。

程序员: 我现在的水平半斤八两吧。

治疗师: 啥和啥半斤八两??

程序员: 半瓶子……?(POLYGLOT: 看来你很有水瓶。)可能强于多数中国人?但是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还远远不如native。口语表达有进步,能快速有效地组织语言,也掌握了很多常用的短语。表达方式比较flexible,说话的时候遇到一个不会的词,能很快地想到替代的说法。不过我知道永远也不可能达到native的水平吧,除非像B的那种情况。

双语选手: 我的情况就是我的英语可能大概略高于native的平均水平,我的汉语低于平均水平……(作者:我一直有个疑问,你的internal dialogue是什么语言?)一般来说是英语,做梦的话可能是混着的吧。哦,算术的话是汉语,因为汉语快!(所有人:是是是!)

POLYGLOT: 我也做过其他语言的梦欸!而且梦里有时候明明说的是中文,但是在梦的意识里说的是外语。日常生活的话我还是用中文思考,但是做科研和学术的话是用英文思考,因为论文啊报告啊这些在这边都是用英语做(写)的。


在国外是怎么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

POLYGLOT: 说起来出国之后我好像并没有主动做什么去提升英语水平。可能主要是提高了自信。有时候英语母语者夸我英语说得好,我就觉得还挺自信的。还有当助教的时候,一开始特别担心,但是真正开始上课了发现自己也能用英语讲课、答疑,学生们还挺喜欢我的。可能这个事情你一旦做了就没有那么害怕了,做得多了就有自信了。

程序员: 我也是,长时间的积累,而且得是纯英语的环境。上学的时候虽然是英语上课,但一起玩儿的同学很多是中国人。直到上班了,所有同事都说英语,那段时间的进步很大。

双语选手: 刚去美国的时候比较幸运的是有一群同去的小孩,每周会举办活动,大家用英语交流,然后你不会了的话旁边会有facilitator帮忙翻译。再有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环境,所有人都说英语,你也必须一直说英语,只要你不抗拒这种环境,你得非常努力才能没有进步……

治疗师: 我可能是咱们几个人里面唯一一个不只靠潜移默化提高英语的人吧……因为所学的专业对英语要求比较高,第一年系里给所有人做了一个交流能力测试,指出你在语言上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问题”的人给自己制订目标和计划。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提高语法的准确性,那一年的时间里我让所有朋友只要听到我有语法错误就指出来,我就会把正确的句子重复说一遍。大家有时候怕我尴尬不好意思说,我就逼着他们给我纠错。第二年的目标是修正r和l的发音。因为自己是学语音学的,知道正确的发音是什么,定了目标之后就会注意听别人的发音,有意识地纠正自己。也是得益于我的专业,我学会了一些supported communication的方法,也会更有metalinguistic的思维,也就是除了使用语言之外,还会思考语言是怎么运作的。比如主动问问别人有没有听懂我说的话,问对方我刚才说的话他们会怎么说,要求对方换一种说法或者解释一下我没听懂的词,通过比划、画画、描述、维基百科来学习新词等等。


你在说汉语和说英语的时候有区别吗?觉得中国人和英语母语者的交流方式有什么区别吗?

双语选手: 我就发现不同地方的人如果你去看stand-up comedy他们的幽默感很不一样。如果是欧洲人用英语去讲段子的话,水平会差很多。(作者:那你自己呢?)我觉得我的幽默感应该是接近母语者的水平吧。用英语和用汉语跟人说话也都能符合对方的交流习惯,不会有不舒服的地方。

治疗师: 那还真是佩服。我觉得自己明显说英语没有说汉语搞笑……这是我的下一个目标吧,希望自己说英语的时候更“像”真正的自己说汉语的那种性格,比如比较搞笑、喜欢撩骚、有时候说点儿粗鄙之语什么的。说英语的时候就好像很礼貌很专业,但有时候觉得不是自己在说话……

POLYGLOT: 我一开始说汉语和说英语是不一样的人格,现在逐渐趋于统一。说英语的那个人格更social一点儿?不过也可能是其他说英语的人就性格比较social,所以我说英语的时候也跟着变social了。说汉语的时候也会这样嘛,如果对方性格比较开朗你就也开朗,如果对方很尴尬你就跟着尴尬。

程序员: 我对此的感觉是,英语交流的套话比较多,而且他们聊天的信息量比汉语低,不会聊得特别深入。我挺希望在这边有一个说英语的无话不谈的朋友,可以问问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但是跟说英语的人不太容易聊到太敏感的话题。所以交朋友的话我还是倾向于和同一文化、同一语言的人交往,能聊得更透彻。如果可以的话我prefer说中文,说实话,说英语挺累的。我有个同事说,讲英语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太重的负担,但是一直都在。我觉得很有道理。

治疗师: “不太重的负担”简直太扎心了。我们有用英语沟通的能力,但脑子里要一直绷着一根弦,占用了很多的认知资源,讲一天英语下来会比母语者累很多,英语能力也很容易受到自己状态的影响。我还是挺庆幸在这边交到了一些要好的朋友。也不是不能聊得深入吧,也许得遇到你比较信任的人,或者你知道你们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你们就可以互相挖掘。不过在我印象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的了解远远少于咱们对英美国家的了解,可能这也是你说交流不够深入的原因之一吧。


有什么要对正在学英语的或者刚刚出国的小朋友们说的?

程序员: 大家尽早明确自己学英语的目的,是仅仅作为爱好,还是为了中高考,或是为了出国?如果要出国的话要做好长远考虑,你可能需要寻找更多资源。也不要单纯觉得“到了国外英语自然就能变好”。你需要的是沉浸式的环境,如果人在美国但是不说英语,也不会有提高。(作者:那你会建议大家主动寻求这种纯英语环境吗?)那倒不会特别建议,我觉得使用什么语言、和哪些人交流,这些都是个人选择。

POLYGLOT: 没错。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并不想融入当地的圈子,其实这也是一种选择,他们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另外,我给国内的小朋友的忠告是,英语考试的分数很重要,但是记住那并不是在学英语,你只是在准备考试。(运动文艺风的程序员: 对,出来了之后你会拥有全新体验!)想要提高英语的话,需要多用英语做事情。

双语选手: 我也只有这一个建议,不要抗拒你的环境,多去和人接触。也不只是提高英语吧,你就在那个环境里生活你不接触能怎么办呢。

POLYGLOT: 还有不要be shamed of your English。很多中国留学生讲英语的时候很不自信,显得有点扭捏,其实他们明明是很开朗很自信的人。

治疗师: 对,想想咱们听到老外说汉语,不管说得多差咱们都觉得挺高兴的,也都是尽量去理解。大家漂洋过海地来到另一个国家,用自己不擅长的语言来学习知识,这应该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当然,这也意味着你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承受更多压力。不过这应该都是大家非常擅长的事情嘛 =)


感谢ABCD接受我的采访,笔芯~ 欢迎大家微信留言给我share自己学英语的经历!